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探寻《尔雅》这本最早见有茶的古籍,揭开茶的历史渊源之谜。
《尔雅》是一部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的古籍,是我国历史上关于茶字的最早文献记载。书中记载:“槚,苦茶,据晋代郭项《尔雅注》释曰:‘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奠饮。’
随后,《尔雅》中提到:“荼,早采为茶,晚采为茗。” 可见,早采摘的茶叫“荼”,晚采摘的茶叫“茗”。
在唐开元年间,《开元文字音义》编撰完成,这部官修的权威字书正式把“荼”改作“茶”。唐玄宗李隆基的亲身参与,让“茶”字很快普及开来,“茶”“荼”混用的时代结束。二十多年后,陆羽创作了《茶经》,完全使用了“茶”字。
除了《尔雅》,后来爱茶的文人们更是对该字进行了一番趣解。从茶字的部首看,由“草”头和“人”“木”三部分构成,而“人”居中,似立于草木之间,寓意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喝茶便有了体味自然野趣之意。
总之,《尔雅》是最早见有茶的古籍,它揭示了茶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传播友谊、表达谢意的重要媒介。
谢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