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地处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地。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武夷山就有土著部落居住,并且深受南方楚越文化的影响。神农氏是5000多年前南方华夏诸族的大首领,他发明的解毒之茶,肯定也很快传到了武夷山。在民间传说中,也有一位山中老
最早的茶,是一种野生茶,不叫岩茶。这种野生茶,便是后来武夷茶农称之为“菜茶”的最早母本。蜡面茶
如果说,最早的茶,只是一种治病解毒的野生草药的话,那么,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武夷山茶就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人工栽培茶,并且逐步为世人称道。不过当时的武夷茶不是今天的半发酵乌龙茶,而是一种称为“研膏”和“蜡面”的蒸青压制茶。这种茶不发酵,不炒青,采下茶芽稍晾后,便放在器具中蒸熏并压紧烘干。饮用时先研碎,在用沸水冲泡,称之“研膏茶”。后因茶艺发展,冲泡出的茶汤表面看起来像稠粥,熔蜡(另一说是茶饼外涂一层蜡面以保护茶质),所以又称蜡面茶。蜡面茶制作工艺精良,品质优异,深受当时的宫廷士大夫阶层欢迎。
团茶
需要指出的是,宋代名动一时的“建茶”,虽然与今天的岩茶产于同一地区,却是工艺完全不同的蒸青紧压绿茶。其前身是蜡面茶,但工艺更精致。外观如同一块小圆薄饼,以薄绵纸包裹,面上印有龙凤图案。所以又称为龙团凤饼。龙团凤饼茶采料精细,制作考究,产量极低。
根据《武夷山志》记载,清朝茶业最盛之时,下梅茶市每日外运茶叶达三百只竹筏。至光绪中叶,年出茶叶八千担,价值70余万银元。与此同时,茶树的品种和产品的名称,也呈现百花斗艳的局面。水仙、肉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等等,多达数百个。成为中国茶业中一支经久不衰的奇葩。
岩茶
尽管武夷山红、绿、乌龙茶并存,但品质最好的茶,还是风景名岩区所产的乌龙茶。为了区别别处如闽南安溪、产东凤凰等地所产的乌龙茶,但有人根据武夷山乌龙茶汤喝起来特别酽的特点,将武夷乌龙茶称作酽茶。后来,又根据武夷山多悬崖峭岩的地貌特点,将武夷山产的乌龙茶称为岩茶。意思是长在岩石上面的茶。
岩茶的日益流行,又促进了武夷山茶业的发展。据《武夷山志》记载,清朝茶业最盛之时,下梅茶市每日外运茶叶达三百只竹筏。至光绪中叶,年出茶叶八千担,价值70余万银元。与此同时,茶树的品种和产品的名称,也呈现百花斗艳的局面。水仙、肉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等等,多达数百个。成为中国茶业中一支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