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据传,早在汉代时期,武夷山就有土著部落居住,被称为武夷君的部落酋长。深受南方楚越文化的影响,神农氏发明的解毒之茶,很快传到了武夷山。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位山中老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武夷山茶逐渐为世人所称道。在唐代,武夷山茶就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人工栽培茶,并称为“研膏”和“蜡面”的蒸青压制茶。这种茶不发酵,不炒青,采下茶芽稍晾后,便放在器具中蒸熏并压紧烘干。饮用时先研碎,在用沸水冲泡,称之“研膏茶”。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艺逐渐发展,冲泡出的茶汤表面看起来像稠粥,熔蜡(另一说是茶饼外涂一层蜡面以保护茶质),所以又称蜡面茶。蜡面茶制作工艺精良,品质优异,深受当时的宫廷士大夫阶层欢迎。
宋代名动一时的“建茶”,虽然与今天的岩茶产于同一地区,却是工艺完全不同的蒸青紧压绿茶。其前身是蜡面茶,但工艺更精致。外观如同一块小圆薄饼,以薄绵纸包裹,面上印有龙凤图案。所以又称为龙团凤饼。龙团凤饼茶采料精细,制作考究,产量极低。
明代,武夷山茶园大量抛荒,茶农四处流离,朝廷不得不停办御茶园,但仍有少量茶树得以保留。直到中叶以后,武夷县令引入了安徽的松萝制法(炒青散茶制法),又发展了岩茶、以及红茶制法,武夷山茶业才慢慢开始恢复。
清朝之后,由于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受到英国女王的极力推崇,成为欧美上层的时尚饮料,因此促进了红茶的发展。由于当时中国外贸出口的红茶,主要是武夷山产的红茶,所以欧美人又将中国茶称为武夷茶。
随着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诗人拜论就写过“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有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滇红、祁红,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的大量生产,武夷红茶生产萎缩。岩茶反倒脱颖而出。因为在武夷山得天独优地理气候环境中生长的茶树,特别适合制作乌龙茶,具有香浓味醇的独特韵味,深受闽南和潮汕茶客的欢迎。
而随着这一带人的大量侨居台湾和东南亚,武夷山的乌龙茶也传到了海外。同时极大地影响了闽南和台湾茶业的发展。与些同时,武夷山仍然有人制作绿茶。一时间,武夷山呈现红茶、绿茶、乌龙茶并存的状况,这种状况,一直沿袭至今。而武夷茶,则成了所有武夷山地区出产茶的总称。
岩茶,武夷山地区出产的乌龙茶,品质最好的茶,还是风景名岩区所产的乌龙茶。为了区别别处如闽南安溪、产东凤凰等地所产的乌龙茶,但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