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坑毛尖,作为我国著名的绿茶品种,源于特级的“鸠坑种”鲜嫩芽叶,经过精心加工,呈现出紧结挺直、色泽翠绿显毫、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鲜爽甘洌、汤色嫩绿清亮、叶底嫩匀成朵等特点。鸠坑毛尖的制作工艺包括采摘、杀青、轻揉、初烘、提香、封藏十大工序,而其
鸠坑毛尖的采摘时间宜在清明前后,鲜叶要求嫩、匀、净。特级一等毛尖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名曰“笔尖”,特级二等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采摘回的鲜叶需摊放6~12小时,然后进行炒制工艺。炒制工艺分为杀青、揉捻、烘二青、整形做条、提毫、焙干六道工序。
鸠坑毛尖紧结挺直和白毫显露的外形,主要在“整形做条”和“提毫”过程中形成。整形做条在锅中进行,锅温约60℃,炒制方法,开始以抓抖为主,待叶温上升,转入做条,以带、拉、挡、翻、放等手法交替进行,使其茶条紧直,然后降低锅温至40℃左右,进行提毫。其法为双手抓住大部分茶叶,用手掌搓揉,至茶条白毫显露,即出锅筛去茶末,最后在烘笼中焙干收藏。
鸠坑毛尖的栽培方式多采用古老的丛栽方式,每丛5~7株,行株距1.3米。茶树高大,约及人高,均采用攀枝采摘。其新梢芽长而壮,叶厚色绿,适宜采制绿茶,被列为全国著名茶树良种之一,并在省内外广泛推广种植。一年仅采两季,春采为春茶,夏采为梓茶。春茶于清明前采称毛尖,谷雨前采称雨前,谷雨后至立夏采者均制为烘青、炒青或烘炒青。成茶芽叶肥壮、重实、魁梧、美观,色泽黄绿油润,银毫长而特显,茶香芬芳而带有熟栗子香,滋味浓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