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茶的故乡和瓷的国度,中国既拥有丰富的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也有独具特色的瓷文化。而茶文化和瓷文化之间的唯一代表物就是建盏。
饮茶习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风,并开启了品饮艺术的先河。然而,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烧水煮茶,然后将煮好的茶用瓢
斗茶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茶事活动。在斗茶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的过程中,茶叶、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斗茶的标准,蔡襄在《茶录》中表述过:“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建盏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且相辅相成。建盏黑釉的单纯与窑变的纷繁形成对比,其背后蕴藏的是一种和谐自然、朴素玄妙的审美情趣,是雅与俗、巧与拙双重艺术性的成功表现。建盏这种简素古朴之美与生俱来就和禅意的境界有着一种天生的默契。
建盏和茶在宋代的文人生活中一日不可缺,也在许多的诗词作品中都有描述。宋徽宗在他的《宫词》中赞曰:“兔毫连盏烹之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北宋名臣蔡襄《北苑十咏-试茶》中咏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雾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
苏东坡《宋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翁鹅儿酒。”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曰:“金黄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斗茶香兮薄兰芷。”
如今,建盏已成为收藏界的新宠,由著名演员主持人王刚主持的《收藏天下》有一档关于茶文化和建盏的节目,里的真品专家给的价格不菲。建盏的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上新烧的建盏品相相当不错,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
如果我们恢复了宋代的点茶技艺,在热爱茶文化的人当中加以推广,必定会给爱茶者带来感官与精神的双重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