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茶道文化源远流长,茶具更是承载了无数传说与故事。在唐代以前,茶壶就已经问世,而到了唐代,茶壶则被称为“注子”。这个名称取自于从壶嘴里往外倾水的动作,形如罂,而盖、嘴、柄皆具。
后来,茶壶的名称逐渐被人们所厌倦,甚至有人将茶壶的柄去
宜兴砂壶更是明朝始有名声的茶具。据《阳羡名陶录》记载,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他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并制作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因此也写成,“龚春”砂壶。
后来,另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开始尝试用陶土或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虽然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但他的壶却更加朴实典雅,妙不可言。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而使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
品茶,不仅是一种生活情趣,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茶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品味到茶艺的精致与绝妙,也让我们感受到茶艺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愿我们都能在茶道中,找到那份宁静与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