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茶艺文化:从注子到砂壶的变迁】(古代茶壶与茶道文化)

2023-08-09 07:06 分类: 历史文化 阅读:847
 
品茗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项重要活动,而茶具则是这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以前,茶壶就已经出现了。据《资暇录》记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这种茶壶类似小口大肚的瓶子,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

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此茶壶又被称为“偏提”。后来,泡茶被称为“点注”。

到了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因此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

据史料记载,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他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

此后,另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开始用陶土或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时大彬的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

【结语】

宜兴砂壶的闻名,源于其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品质。从注子到砂壶,茶具的发展见证了茶艺文化的演变。无论是古代的“注子”,还是现代的砂壶,它们都成为了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品味。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重磅推荐】三级茶艺师培训,让你成为茶艺

青铜瓷器杯与现代紫陶杯历史文化演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暂无相关内容

关注我们

    二维码

文章标签

< > Popup Imag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