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中国的国饮,作为贡茶,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在唐代,湖州紫笋茶与常州的阳羡茶都作为贡茶,享有盛誉。而袁高所作的《茶山诗》,更是将这种茶文化背景传承下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茶山诗背景
袁高,字公颐,是唐宪宗时期的礼部尚书。诗中提到
二、茶山诗诗意
1. “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这句话表达了顾渚紫笋茶在唐代的贡茶地位和价值。每年制作贡茶需要动用千金之费,茶农们为了赶制完美的茶叶,日夜辛劳。而这样的生产,却使得“万姓贫”,茶农们为了生计而忍受着巨大的压力。
2. “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
这句话说明袁高亲临顾渚山,与茶事有了亲密的接触。他可能了解到茶农们的艰辛,也可能对茶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
这句话描述了茶农们的辛劳。他们放下耕农的农耒,转而采茶。采茶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精力,茶叶的收成也并不容易,让人不禁为他们的辛勤付出而感到同情。
4.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这句话强调了茶农们的团结。茶农们早出晚归,互相帮助,共同为了制作贡茶而努力。一个念头,让整个家庭都为之付出努力,这是茶文化传承中令人敬佩的精神。
5.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
这句话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出茶农们的艰辛生活。他们居住的环境可能简陋,甚至有些荒芜。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茶事的专注,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份对茶的热爱和执着。
6.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这句话让人感受到了茶农们的艰辛。他们在茶事中忙碌,从早到晚,没有一刻休息。他们的双手和脚都因过度劳累而生满鳞皴,这是他们对茶事的专注和热爱。
7. “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这句话表达了茶农们的悲愤。他们辛劳制作贡茶,但皇帝和官吏却不理解他们的困境,反而认为他们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这让茶农们感到自己的努力被浪费,感到无奈和不公。
8. “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
这句话揭示了阳羡茶与顾渚紫笋茶在唐代的混淆。由于阳羡茶品质优良,皇帝和官吏多次下令催促茶农们尽快采摘,甚至使者都频繁传来催促。而顾渚紫笋茶却因为长期被混淆,人们渐渐忘记了它的名字。
9. “心争造化功,走挺糜鹿均”
这句话表达了茶农们的执着。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上天的认可,甚至希望自己的茶能够与糜鹿均(传说中的优质鹿肉)相提并论。这种对茶的执着,是茶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0. “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这句话描述了皇帝和官吏对贡茶的收集。为了满足皇帝和官吏的需求,茶农们日夜赶制贡茶,甚至互相交替着捣茶的声音,以确保贡茶的收集和制作。
11. “众工何枯栌,俯视弥伤神”
这句话表达了茶农们的疲惫。他们辛劳地制作贡茶,但得到的却是主人的冷落和不理解。他们希望得到主人的认可和支持,但却难以如愿。
12. “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
这句话揭示了唐代的狩猎文化。皇帝为了满足巡狩的需要,经常外出狩猎,导致许多道路堙塞,交通不便。而茶山诗中提到的“周回绕天涯”,更是表明了茶文化在唐代的传播范围之广。
13. “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
这句话表达了茶农们的艰辛。他们为了制作贡茶,需要穿越天涯海角,历经艰辛。而他们的贡茶,也愈发显得珍贵和稀有了。
14. “况减兵革困,重兹固疲民”
这句话表达了茶农们的忧虑。随着战乱的减少,百姓们的负担也减轻了,但茶农们的负担却并没有减轻。他们依旧辛劳地制作贡茶,却依旧难以养家糊口。
15. “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
这句话表达了茶农们的无奈。尽管他们的贡茶可能被视为“珍品”,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他们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主人的认可,却总是难以如愿。
16. “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
这句话表达了袁高的谦虚和自责。尽管他身为礼部尚书,但在面对茶文化传承的问题时,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同时,他的自责也体现在“因循”二字上,暗示了他在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