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瓷装饰中,釉上彩和釉下彩是最为常见的两种装饰技法。然而,它们之间的差异却常常令人困惑。今天,品茶轩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区分釉上彩和釉下彩。
一、产生的年代不同
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
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为久远,从传承上来讲,可以说釉上彩源于釉下彩。
二、烧制工艺不同
釉上彩(胎——釉——彩)
又叫“炉彩”,指先把瓷坯烧成白釉或单色釉瓷,再对它们进行彩绘,最后再入窑低温烧制(入窑低温600—900℃),主要是为了固化彩料,保持成品的稳定性。
釉下彩(胎——彩——釉)
又叫“窑彩”,指在成型的素坯上绘制,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浅色釉,一次烧成(入窑高温1200—1400℃)。烧成后的图案被釉衣覆盖在下面,表面光滑柔和、平滑细腻,永不褪色。
三、表现特点不同
釉上彩(有凹凸感,色彩鲜艳,价格较低)
颜色鲜艳,纹样突出于釉面,用手触之,有凸起感觉。由于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成温度低,着彩选料广,因而品种丰富而艺术性强,以用于陈设器皿为佳。如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
釉下彩(光亮、色彩柔和,价格高)
表面平滑不凸出,色彩莹润、光亮柔和,渗透感强,永不褪色。釉下彩主要有青花、釉里红、玲珑、及釉下三彩、五彩瓷等。
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呢?
釉上彩不必说,因为在表层有明显的突起,肉眼能够看出来。那么釉中彩和釉下彩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工艺上的区别,导致效果的不同。由于釉中彩的第一层上的釉流动性差,但也不能和完全不流动的坯相比,因为底釉有那么一点的流动性,所以釉中彩在烧制中会晕染开,有国画的笔墨韵味,可以画出类似宣纸的效果,可谓之国画的大写意画,而釉下彩则完全不会流动,当然也不排除釉下彩也有大写意,但明显能看出笔痕。
四、总结
总之,釉上彩和釉下彩在装饰瓷器的过程中,由于产生的年代、烧制工艺以及表现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它们在瓷器装饰中有着各自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鉴别瓷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