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茶就是中国文人雅士的喜爱之物,品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茶席则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不同时代饮茶人对茶艺的理解和审美。从唐的华丽奔放,到宋元的沉静内敛,再到明代的精致隽永,茶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了
在唐宋时期,茶席已经初具形式。真正意义上的茶席出现,应该在陆羽的《茶经》问世前后。陆羽《茶经》的影响以及对茶席的规范,把唐人从茶的药用、羮饮时代,带入了品茶清饮的新境界。在宋元时期,茶席的构架和器具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提出了茶盏的审美,宋代斗茶,以白为贵,故选择对比性强的的黑色,来衬托茶的白色。唐宋的饮茶环境和茶席的背景,已经开始注重竹林、松下、名山、清涧等宜茶的幽境,茶席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幽静、雅致的品茗空间。
明代,朱元璋废了团茶,唐代的煎茶和宋代的点茶,被简洁的瀹泡法取代。明末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中说:“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与之相应,茶席的构架和器具,便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明人以更加开放自由的心态,崇尚清韵,追求意境,使得基本的泡茶方式与品饮茶具,逐渐趋于完善和成熟。
到了明代,茶寮的出现,使幽人雅士有了自己品茗的专属空间。文震亨和屠隆在著述中,皆提到了自己的茶寮:“构一斗室,相傍山斋(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书声琴韵,茶烟隐隐起于山林竹外,尽现了明人的高流隐逸,以及品茶方式的至精至美。
茶席从唐的华丽奔放,到宋元的沉静内敛,再到明代,茶席已经发展到精致隽永、精益求精的阶段,清幽脱俗的文人茶席,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茶席规范,茶具审美,茶席背景选择,茶席挂画,茶席插花,茶席焚香,茶席地借景与光影地接入,为我们茶席的构思与设计,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启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