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寺庙与道观多藏于高山或密林中,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因此,历来就有“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说法。
在我国最早种植茶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四川蒙山甘露寺的僧人吴理真。他将七棵茶树植于清峰,被当地人称为仙茶。大唐天宝年间,唐朝廷在此建立
茶不仅具有助消化、去血脂、生津利尿等功效,茶本身的淡与雅还为人的修身养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佛教禅宗中,茶被认为具有清心、提神、醒脑的作用。僧人们长期种茶、制茶、泡茶、品茶,总结出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由于茶在世间广泛普及,茶同时也成为寺门僧人联系世俗、接待施主说天道地、讲经释法的特殊媒介物。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趣话、禅谈就是茶道的典型例子。如果一个僧人精通茶道,他必须戒骄狂、浮躁,心静如水,才能品茶之高低。这种心态与佛教的为人讲究同理。一般修为较高的僧人,对人对事怀宽容惜悯之心,不做过头事。他们所损失的往往是眼前的虚名小利,而得到的却是整个身心的自由自在。因此,以平和、静心的心态植茶、用茶,可深得茶理,亦可深得茶味。这既是修身之道,品茶之道,同时也是一种优雅的养身之道。
综上所述,茶与佛教禅宗的结合,不仅体现了茶道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展示了修行与品茶之间的完美结合。茶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茶与佛教禅宗的融合,更是人类文明与精神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