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陆羽的茶经中,茶则的雏形就被提及。在唐宋到明嘉靖以前,煎茶的形态不是叶茶,而是粉状。所以,则的型制多样:可以是杓、对角折的纸,也可以是简单一枚贝壳。宋代更考究些,会用精美的金银制品或铜制品。到明万历时,兴起沏茶法的叶茶年代,一样有用茶则
如今,老蔡及其他藏家收藏的茶则,多为臂搁式。臂搁又称腕枕,是中国文人书写时用来搁放手臂、避免墨迹沾上衣袖的用具。将之改大为小、转变制作工艺与审美标准,翻转过来盛放茶叶。这一改变形成了制式化的风潮,这一文化现象却切切实实发生在日本。
【日本煎茶道:体现唐代茶人精神与明代文人趣味】
在元禄年间,日本茶道文化日趋庸俗,领导时代文化的町人阶层文化素养不足与过于享乐倾向,使日本茶道文化失去了唐代茶人精神与明代文人趣味。然而,在江户时代的中晚期,一种体现唐代茶人精神与明代文人趣味的沏茶文化,终于在日本开花结果,形成了日本的煎茶文化。
煎茶文化的种子是由日本的煎茶道之祖隐元禅师东渡时,从福建带来当时盛行于明代的沏茶文化。后由煎茶道中兴之祖「卖茶翁」逐渐拓展开来,而形成日本的煎茶文化。在江户时代的化政、天保年间,文人在体现茶席上的风雅,臂搁形式的茶则终于酝酿形成并蔚为风潮。
【茶则与茶壶:不同的样式匹配不同的茶叶与主人不同的心境】
茶则与茶壶一样,不同的样式匹配的是不同的茶叶与主人不同的心境。今日的茶是无事轻松地喝,还是要伴着正经事来饮,尽皆一目了然。古老的茶则藏品,不仅是拿来使用,更依着茶则中隐藏的迷人的文人情致与厚重历史来作陈设。茶则于品茶者来说,照得见过去、今天与未来,是赏不尽爱不完的东方文化的无限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