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1611—1680年),这位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的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对茶事有着多方面的表现。
在李渔的作品《明珠记·煎茶》中,我们看到了茶在剧情中的重要性。例如,三十多名宫女在长乐驿途经时,王仙客化装成煎茶女子,打探
李渔在《夺锦楼》第一回中讲述了渔行老板钱小江与妻子边氏的故事。钱小江想要把女儿许人,却专断独行,而边氏则想要招女婿,却不与丈夫通气。两人各自瞒天过海,导致两个女儿吃了四家的“茶”。这里的“茶”,实际上指的是女子受了聘礼。在明代,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吃了茶,就等于定了亲。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载了不少品茶的经验。在卷四“居室部”中的“茶具”一节,他专门讲述了茶具的选择和茶的贮藏。他认为泡茶器具中阳羡砂壶最妙,虽然紫砂壶在当时被人们宝爱,但脱离了茶饮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
李渔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也做出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买者亦然,一幽便可忧,再幽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使有时闭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李渔的茶道思想,主张艺术与实用的统一。他的记载和论述,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如今,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李渔茶道所带来的生活艺术和韵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