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苏海青师傅,是通过一位老友的介绍。当我们表达寻找手工匠人的初衷时,他热情地推荐了苏海青师傅,并固執地要带我们一遊。
还未到门口,我们已听到器物与器物间的敲打声在回响。从大门看进去,一个消瘦的老人家拿着一把已经成型的半成品银壶,皱着眉头来回
几分钟过去,他未察觉已在门口多时的我们。也许他早就发现了我们的存在,看到门口的我们,便招呼我们回家喝茶。
通过这次简单的聊天,我们对这位固执有趣的老人家有了初步的了解。
苏海青师傅的匠人之路
苏海青师傅出生于一个世代打制手工银器的手工世家,祖辈都是银匠。他自小就伴随着敲打银器的叮咚声长大,按理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本应该比其他师傅起步早,但实际上并没有。父亲很早就远走,和很多手艺人一起到青海、西藏、贵州等地学习打制民族器具。
在那个年代,匠人几乎没有出路,父亲选择留下在外地做生意。常年不回家,母亲便不让我碰这些工具,她希望我好好读书,连画画也不让,更别说打制银壶。当时爷爷、叔伯们都是在一间小屋里打制,出来时房间也都会上锁。
后来,因为放学常去村里其他伙伴家玩耍,有机会同其他小伙伴一起学习打制。师傅看我很是喜欢且很认真,就说服了母亲,我这才有了机会,走上匠人这条路。
独具匠心
也许是这条路来之不易,苏海青师傅从一开始就格外珍惜。说起关于大师称号或者非遗传承人,他摇摇脑袋说到,说实话不想要是不可能的。但这个东西不能强求,而且确实还小的时候一心只想打壶,也没有心思再去上学,我们这一辈的没有几个是有学历的,不像现在年轻一辈,读完书再来学几年,就可以成大师。
时代是这样,我们改变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专注的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每一把壶都用心去打,在传承老祖宗的文化的同时学习现在年轻人的创造力。
其实,现在这一代人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你看我们以前打一辈子壶,最愁的就是卖不出去。现在好了,他们用互联网把银壶卖到全国各地,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这些传统手艺,很多做日本银壶的同行都来看我们的“一张打”。
这天,我们聊了很多,我对眼前这位老人家有着发自内心的敬佩。他和其他常见的匠人不同,他对银壶品质的追求、对时代变迁的接纳、手艺人的执着。他说作为一个手艺人首先是守好本分,专注的去做好,再在作品中投入自己的心血和精神,至于是不是大师,让品质和消费者说话。
“知世故而不事故”这大概就是对苏海青师傅最好的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