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斗茶是一种最具攻击性和火药味的全民竞技。宋代的斗茶更是将这种竞技活动发挥到了极致,将茶艺、美感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
斗茶源于唐朝,但唐朝的斗茶活动并不频繁。斗茶的真正产生与贡茶制度的建立有很大关系。唐代贡茶制度建立以后,
宋代斗茶活动则比唐朝更为热闹。斗茶主要竞争的是茶盏表面的形态,也就是茶汤的汤色和汤花的优劣。在宋代,整个王朝从上至下皆为茶而狂热,各个产茶地的斗茶活动更是异常热闹。
宋代斗茶以白为上,点茶后在盏面上出现白若乳状的样子,以色白和泡沫持久为优,白中略青胜过白中略黄,泡沫浓厚能够较长时间停留在盏上叫作咬盏,以咬盏相对持久的为胜利。
斗茶虽激烈而严肃,但有人就不禁要问,这斗茶看到都是色,这茶的滋味难道就不打紧了吗?其实,斗茶主要斗色,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来自建溪茶的品质,在宋代茶人那已经得到了一众好评,它的滋味之美,蔡襄《茶录》中是这样描述的「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宋徽宗在《大观茶论》说:「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这样一来,官方认证绝对精品了。
文人间的斗茶更是另一种风雅趣事。不同于民间茶户的斗法,文士间的斗茶主要争个谁的茶美,谁的茶香。苏轼和蔡襄就曾斗过一回。一个正直年轻气盛,一个已是垂暮之年,但都精通茶道,这场斗茶竞技自然备受关注。据北宋江休复《嘉佑杂志》上记载,「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
苏轼此番能斗赢,凭的不是茶优,而是水好。何为竹沥水?这竹沥水就是用烤过的竹子浸泡过的水。他取惠山寺后山清泉,再用竹子沥过,因此更加清冽,汤色、滋味自然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