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方地区,茶文化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但你知道吗?古代北方人也有喝茶的习惯!上周,在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的展室里,记者发现了一口直径21cm,高9cm的“陶锅”,它是南北朝时期安阳相州窑的茶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虽然它的经济价值不高,但
泡茶方式起源于明代,也叫“撮泡法”,指的是把茶置于茶壶或盖碗中,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瓯或者茶杯中饮用。但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当时还没有制茶方法出现,人们往往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也就是所谓的“煮茶法”。
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五之煮》中曾有记载“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汁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简而言之,就是把茶叶捣成粉末状,再加入葱、姜、蒜、桂皮等辅料煎煮,和现在咱河南的小吃武陟油茶可以说是非常像。
在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的展室里,记者还看到了一方奇怪的茶杯,它不同于我们平时常见的茶瓯、茶杯。它高10cm,口径10cm,盏与托相连,喇叭状圈足。张保庆介绍,这是北朝时期相州窑的托盏,在那个时期,茶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饮茶风气盛行也使人们对茶具的需要与日俱增,与饮茶有关的器具大量出现,托盏成为专用的饮茶器具。当时,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而杯托连体的托盏可置于地上,方便使用。
据张保庆介绍,安阳在南北朝时期曾是东魏、北齐的都城,可以说是北朝的经济文化中心,而相州窑正好位于安阳,这足以证明北方地区至少在汉魏时期就有了茶生活。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喝茶也成了名士们的一种时尚,服寒食散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风俗。寒食散又称五石散,其药性燥热,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传说何晏因为服了寒食散后,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在他的带动下,寒食散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也喝茶,而且喝茶文化非常丰富。从这口茶缶和托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北方人喝茶的有趣方式和茶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