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尔雅•释木》中,我们可以找到“槚,苦荼”的字眼,其中的“荼”字就是指茶。而晋代郭璞的《尔雅注》也对“荼”字作出了详细的解释:“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
关于“茶”字的来源,大多数人认为中唐(约公元 8 世纪)以前表
此外,据宋代徐铉等在该书的注中说,“此即今之茶字”。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使用的茶字,其实脱胎于《尔雅•释木》中的“槚,苦荼”。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兄弟民族中,早已知道“茶”的存在,并且发音为“荈诧”或“蔎”。当茶从西南地区传播到广大汉民族居住地区时,因其味苦和发音近似“荼”字,“荼”即被用来以表达“茶”这种药物和饮料。
总之,茶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尔雅•释木》中的“槚,苦荼”。而我们现在使用的茶字,则是从“槚,苦荼”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