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茶叶的“创新采制”和“开创千古饮茶之风”的改革年代,茶具的演变经历了从繁到简的过程。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下令废团茶为散余,推动了散茶的发展,使得茶具由程式复杂、茶具繁多,到简化泡茶程序、减少饮茶工具的演变。
在泡茶程序简化、饮茶工具减少
在这个时期,茶具的材质也逐渐发生变化。由子明代散茶绝大部分都是绿茶,茶泡在碗(盏)中,碧汤绿叶,在白色的映照下更是赏心悦目。而黑色茶盏则逐渐退出茶具市场,兔毫盏也成了一种历史文物。
由于泡茶的需要,白瓷越来越精,艺术价值越来越高,造型美观,料精式雅,古称“甜白”。景德镇的瓷窑成了全国白瓷中心,在明代一度封其为官窑。
除了从繁到简,茶具的演变还体现在壶的兴起。壶是在汤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它比碗、盏更容易保温、保香、干净卫生,可以独饮,也可以几个人分饮。因此很适合散茶冲泡。在明代,茶壶主要是景德镇的白瓷壶和后来的青花瓷壶及宜兴的紫砂壶。
另外,由于明代是散茶,茶叶的储藏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各窑都制出了盛茶的“罂”,造型各异,雅致大方。如景德镇的青花瓷茶罂和宜兴的紫砂茶罂。
总的来说,明代茶具主要是白瓷壶、紫砂壶,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