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时期,茶叶的“创新采制”和“开创千古饮茶之风”成为了改革年代。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下令废团茶为散茶,推动了散茶的发展,使得茶具也变得越来越简单,泡茶程序也变得更加简单。
在唐代,茶饼是较老的一种茶具,只能用“煮茶法”。而宋代时期的龙团凤
明代散茶冲泡,茶具减少了很多,只需要烧水的壶和泡茶的杯(壶)就可以。由于散茶需要储藏,所以储茶器具也开始变得非常重要。明代的饮茶器具主要是三大件:烧水壶、泡茶杯(壶)、储茶罐。
壶的兴起
壶是在汤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比碗、盏更容易保温、保香、干净卫生,适合散茶冲泡。壶由大逐渐变小,《茶笺》中载:“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明代的茶壶主要是景德镇的白瓷壶和后来的青花瓷壶及宜兴的紫砂壶。宜兴紫砂壶的发展,除了它自身的特点外,还得益于明代散茶的兴起和泡茶方法的演变。
茶碗由黑变白
在明代,散茶绝大部分都是绿茶,茶泡在碗(盏)中,碧汤绿叶,在白色的映照下更是赏心悦目。而黑色却没有这种效果。因此,宋代独领风骚的黑色茶盏逐渐退出茶具市场,兔毫盏也成了一种历史文物。
由于泡茶的需要,白瓷越来越精,艺术价值越来越高,造型美观,料精式雅,古称“甜白”。景德镇的瓷窑成了全国白瓷中心,在明代一度封其为官窑。
景窑所生产的白瓷茶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做工出神入化,成为艺术精品,把茶具推向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茶罐地位的上升
由于明代是散茶,绝大多数是易变质的绿茶。因此,茶叶的储藏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各窑都制出了盛茶的“罂”,造型各异,雅致大方。如景德镇的青花瓷茶罂和宜兴的紫砂茶罂。
总结
综上所述,明代茶具的发展经历了由繁到简再到壶的演变过程。茶具的简化、茶具种类的增多以及茶具艺术的发展都使得茶具在明代达到了一个重要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