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兴起,要追溯到距今约1500年前的隋朝。当时,一些日本僧人开始来到中国学习佛教,并回国时将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带回去。这使得日本人们开始尝试和欣赏这种独特的饮品。
特别是到了唐代,来中国的日本僧人数量大增,他们在回国时不仅带回了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在日本不断普及,茶道也应运而生。日本茶道是在我国宋朝寺院茶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抹茶道的沏茶方法采用的是我国宋代的点茶法。
在日本,茶道被视为一种独特的品茶艺术和饮茶方式,是日本人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然而,在16世纪时期,日本人的饮茶行为从生活和养生的目的演变成游兴式的“斗茶”歪风,奢侈糜烂,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此时,村田珠光按照禅宗寺院简单朴实、沉稳静寂的饮茶方式,制定了“茶法”,并且简化当时茶室的规划,改在小房间(四个半構榻米,约一丈四方大小)举行茶会,这就是所谓的“草庵茶法”。
珠光也曾企图将茶具及点茶手法简化,但是这个心愿还是到了他的弟子才完成。村田珠光作为草庵式茶道的创始者,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
完成珠光理想茶道的人是武野绍鸥(1502~1555年)。绍鸥摒弃了贵族风味的“书院茶道”,建筑“草庵式”的茶室,采用砌“地炉”的田舍风建筑形式,并且使用日本制的茶具,于是更进一步简朴精炼的“空寂茶道”就此开始了。这种茶道是在质朴之中,培养内心“真诚”的待客之道。
茶道的平等与谦卑精神在千利休的茶道理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千利休改进了茶室入口,使得茶室入口高度不超过70厘米,以彰显平等精神。他还对茶室进行改造,使得茶室中的座位排列更为紧凑,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茶道的魅力。
如今,茶道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日本的家庭、学校、公司,还是在日本的各种社交场合,茶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道所传递的不仅仅是饮品本身的美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