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传统茶艺,传承与匠心——碧螺春的制作工艺】(碧螺春的制作工艺图片)

2023-09-01 04:42 分类: 碧螺春 阅读:965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的东山、西山、光福一带,因此又称“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的制作工艺及图片:历代制茶技艺,藏着师徒坚守、父子传承,人与人的故事里,蕴含着洞庭碧螺春庞大的传统秩序。

拣,采

回的芽叶必须及时剔去余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

将采摘的茶叶放入扁篓里,左右晃动,小芽与多余的叶片,从扁篓的缝隙中,偷偷溜走,然后再亲手挑拣出一旗一枪、牙尖等。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

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一斤上好的碧螺春要用4斤左右的“青头”来制作。

拣完之后的碧螺春,大都采用手工方法炒制,60厘米口径的的一口大灶,制茶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历时3~5分钟杀青,是翻炒时的最初工序,将500克左右的茶叶,投入190~200°C时的大灶里,抖动、翻炒、捞净、抖散、杀匀、杀透······

杀青之后,就是揉捻,当锅温70~75°C,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炒时手握茶叶太松或太紧,容易紧条、断碎。分寸的拿捏,都是经验的延续,及与岁月磨合的默契。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在50~60°C的锅温中,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

烘干:锅温约40℃~60°C,且当达叶达八成干左右时,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蒸发水分的目的。

最后的工序中,当茶叶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它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一套工序下来,需要40分钟。

也正因此,几经失水、炒茶、工人交通与食宿,碧螺春的成本层层搭高,仅鲜叶一项,每斤价格三百元以上并不鲜见。

由于产量低,人们喝到正宗的洞庭碧螺春的比重只有0.78%。这是当地流传的数据。

味觉体验达到极致的洞庭碧螺春,是时间、经验、传承的酝酿,是人与茶的脱胎临界,是木与火的灿烂涅槃。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云南碧螺春:不一样的春意】(云南碧螺春

【探秘炒青碧螺春】传统绿茶品种里的“低调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暂无相关内容

关注我们

    二维码

文章标签

< > Popup Imag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