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已有1000多年历史。因其色泽碧绿、形状卷曲如螺,故得名碧螺春。2002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获得原产地域标志产品保护。
【碧螺春的产地分布】
碧螺春的产地主要分
【碧螺春的历史发展】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明代,碧螺春开始有了茶名。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碧螺春的制作工艺】
碧螺春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采摘的茶叶要嫩叶,制作时要精细,外形要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香气浓郁。制作碧螺春的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红、泉城绿等果木要交错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
【碧螺春的口感】
碧螺春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口感鲜爽生津,具有独特的花果香气。